从巫山县城出发,汽车沿着蜿蜒于大巴山余脉的公路而上,约一小时,在长江及其支流大宁河中间,就是中国三峡新能源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与巫山县联合打造的三峡库区首个“风光农(林)互补”新能源项目。该项目于2018年开工并完成首批机组并网发电,目前已进入第六个年头。
风光农(林)如何互补?解决了能源转型、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的哪些痛点?给当地绿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?未来还有哪些可改进的空间?近日,乐虎国际官方网页唯一林黎教授就此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采访。
“众所周知,如何实现发电的峰谷互补,是电力行业的痛点。”林黎表示,风光互补项目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。风能和太阳能的天然的互补优势,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削峰填谷的作用。此外,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和匹配,实现由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靠供电,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林黎表示,“农光互补”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,它通过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结合,在板下和板间种植农作物,形成“上面发电,下面种植”的建设模式,实现“一地两用”“一地多用”。
林黎提醒,在项目建设中,既要考虑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效益,还要考虑农业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;整体布局、远期规划,最终实现与光伏和农业优势互补。
“要想新能源项目具有可持续性,突破技术瓶颈,实现降本增效是关键。”林黎说,以光伏行业为例,无论是德国、西班牙还是中国,新增装机需求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政府补贴。随着政策补贴退坡以及“双碳”时代的到来,唯有降低光伏生产成本,提高项目经济性,才能由政策驱动转为内生增长,实现行业健康发展。
林黎表示,要实现这一点,一方面,可以通过科技创新、释放产能等降低上游硅料、硅片等主要原材料价格;另一方面,需要以科技为突破口,通过新技术提升硅太阳能电池效率。除此之外,企业还应改善经营管理,减低各类要素价格尤其是发电场运营管理成本。